導讀:在《“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動下,食育作為培養(yǎng)青少年核心素養(yǎng)、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抓手。九陽公益為給全國優(yōu)秀食育教師提供賦能平臺+交流溝通平臺推行九陽食育游學營(第2期)。去年11月,第300所食育工坊于去年在鄭州落成,第一屆師資游學營同期舉行。

如何讓食育真正扎根基層校園?怎樣為一線教師搭建成長平臺?如何能真正改變中國兒童健康現狀?帶著這些思考,九陽公益基金特邀請全國來自8個省份的30位校長、教育局骨干、疾控專家等齊聚浙江平湖,開啟九陽公益第二屆食育游學營。
游學營參觀示范校首站——走進平湖市航天神箭幼兒園。分享會中,馮園長以“孩子不愛吃黃瓜”為例,從發(fā)現-調研-分析-討論-準備課件-食育授課,最終讓孩子全面認識黃瓜并產生興趣,降低了學生不愛吃黃瓜的比例。
在分享中,馮園長還提及到鄉(xiāng)鎮(zhèn)幼兒園種植基地資源匱乏,為了給孩子爭取一塊種植園,和政府反復溝通爭取了停車場的一塊土地,令大家觸動很深。這座得來不易的種植基地中,種滿了孩子們的勞動成果,他們在這里播種、除草、移苗、收獲,再帶到食育工坊制作美食,形成了“從田地到餐桌”的完整鏈路。
在參觀后的交流會上,河南省鄭州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與評估中心食品安全與營養(yǎng)負責人楊尚霖拋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食育工作在幼兒園已經都做得這么好了,我們小學應該如何做好承接?”這個問題引發(fā)了大家對“幼小銜接”的思考。
平湖市東湖小學較為成熟的“家校聯合”模式以及創(chuàng)新的數字化賦能的食育課程引發(fā)熱議。學校開辟了大面積種植基地“百草園”,并為食育工坊建立了“營養(yǎng)搭配實驗室”。這種傳統(tǒng)與現代交融的食育模式,為五育融合下的食育創(chuàng)新提供了參考樣本。

在食育工坊里,老師們欣賞了一出孩子們自導自演的《如何選牛奶的情景劇》,生動的演繹展示了他們對牛奶的類別、營養(yǎng)成分、適用人群的了解,有知識方能知食!
浙江省嘉興大學附屬第一小學(平湖崇文校區(qū)),責任田里葡萄欣欣向榮,教學樓里學生制作的膳食營養(yǎng)手抄報充滿童趣與想象力。
與大部分學校不同的是,這所學校配備全職的食育老師,校長表示:“學校是否站在一個角度,接受孩子對食物的需求,主動去完成營養(yǎng)成長。”老師鼓勵孩子在“小試卷”上自己設計食物制作方法,并向大家分享,這不僅能培養(yǎng)孩子的主觀能動性,更能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平湖師范學院附屬小學是本次游學營觀摩的最后一所學校,百年創(chuàng)校歷史、優(yōu)秀的辦學理念使他們在美育、體育、音育等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上多面開花,如今,食育工坊(小梅俠創(chuàng)意生活館)的成立,讓食育成為了他們的教學新課題。
“以前,我們的食育教學環(huán)境很簡陋,自從九陽幫我們打造了食育工坊以后,這里成了孩子們最愛來的地方。”趙耐芳校長說道。
食育課程上,孩子們使用八寶米將嘉興的非遺文化粽子進行了健康改良,這點引起諸多老師思考,食育課的根本是要以兒童為本位,粽子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美食載體,如何和青少年健康融合,才是一節(jié)真正為孩子著想,真正做到五育融合的食育課。
交流會精彩瞬間
主旨演講1
《青少年兒童健康現狀及食育發(fā)展必要性和緊迫性》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主任徐嬌
“我國學生的營養(yǎng)不良雖然得到了改善,但飲食不均衡問題逐步出現,食育緊迫性正不斷增高。”
主旨演講2
《食育文化的國際經驗》(視頻)
——二十一世紀教育研究院名譽理事長楊東平
“日本食育有三個要求,交上好朋友,變得更聰明,身體更強壯,都是可以落實的很具體的生活方式,值得我們學習。”
主旨演講3
《食育的多元育人價值》
——浙江省教育督學蔣莉
“對于12歲以下的孩子來說,首先要學會生存和生活。”
主旨演講4
《中國傳統(tǒng)食育的體系與方法》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育學系副教授張禮永
“研究傳統(tǒng)食育是很困難的,史料只留下了很少的記錄,只能在破碎的記錄下進行研究。”
主旨演講5
《耕食養(yǎng)正,食育未來——從“營養(yǎng)餐”到“食育”助力五育更好發(fā)展的實踐》
——浙江省嘉興市平湖市教育局副局長張偉
“平湖的食育成就能夠達到全國十強,嘉興唯一,要感謝各個學校校長的努力及九陽公益基金會的指導。”
閃電發(fā)言
來自河南鄭州、信陽、浙江杭州的三位校長分別上臺分享了他們的食育辦學經驗,河南省信陽市新縣光彩實驗學校的“食育師資工作室”、河南省鄭州育才小學的“種子-筷子-孩子”全鏈路探索、浙江省杭州市文溪小學的“柚見未來”食育文化節(jié),都給現場的教育工作者帶來很大啟發(fā)。
項目匯報
九陽公益基金會項目經理劉璐也在交流會上進行了項目匯報,她表示九陽始終堅持食育的一厘米之變,食育工坊每個資助板塊都蘊含設計人員與一線工作人員的匠心與堅守。同時她講到了食育和生態(tài)的緊密連接,食育不是一個組織、一間學校的事情,需要大家共同的微小而美好的改變與堅持,才能讓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社會更美好。

沒有主席臺,沒有發(fā)言稿,作為本次游學營最后但非常重要的一個板塊,《食育項目校長共創(chuàng)營》化身“教育創(chuàng)新實驗室”。30位教育工作者圍坐成5個“思維風暴圈”,在專業(yè)引導師的帶領下,展開三輪跨界碰撞。規(guī)則只有一條:“沒有錯的答案,暢所欲言即可”。
第一輪:共識凝練
參訪這么多學校,最有收獲的點是什么?
引導師將發(fā)言凝練成了五個方向:空間、活動、課程、文化、管理,方便大家更好的整理思路。過程中浙大附屬嘉善亭橋小學祝貴耀校長情景演繹了一個“打雞蛋”的故事,向大家科普了一個只有經過實操才知道的“冷知識”,打雞蛋需要過橋——需要兩個碗,確認蛋是好的再倒到大碗里。他說:“食育是全方位的育人概念,在食育工坊的實踐上,我們需要有更全面的安全意識。”獲得了現場的一致贊同。

第二輪:痛點直擊
目前阻礙食育發(fā)展的因素有哪些?
吉林省延吉市新興小學王兆昕校長提出了器材器具不夠,尤其消毒設備、農殘檢測試紙缺乏的問題,得到了一致共識。重慶市武隆區(qū)江口鎮(zhèn)中心小學李泓材校長提出了食品安全問題,操作人員健康證、葷素菜板分開、消毒燈、滅蚊燈等方面的缺乏也引起了大家的重視。

第三輪:思考沉淀
回去后想怎么做?
在這一輪中,校長們提出了更多更深度更有建設性的想法——把主題課程融入AI進一步深化、做可視化數據監(jiān)測、巧用食育工坊減輕教師職業(yè)倦怠感等等......相信這一系列的思考共創(chuàng),將會為各校的孩子們帶來更有創(chuàng)意、更全面的食育體驗。
基金會副理事長朱宏韜先生在《校園食育交流會》的致辭中說道:“中國教育系統(tǒng)能如此重視學生的飲食營養(yǎng),是學生的幸福,也是我們食育人的幸福。”這一場食育的變革,起于國家的關注與推動,但卻是在無數一線實踐者的堅持中生長壯大。九陽很榮幸作為一個架橋者,將有熱情有思想的食育人聯結起來,凝聚成指引孩子們健康生活的一束光。
最后,再次鳴謝支持單位:平湖市教育局、平湖市衛(wèi)生健康局、平湖市科學技術協(xié)會;協(xié)辦單位及學校:二十一世紀教育研究院、平湖市疾控中心、平湖市營養(yǎng)學會、平湖市教育學會、平湖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協(xié)會、平湖市航天神箭幼兒園、平湖市東湖小學、嘉興大學附屬第一小學(平湖崇文校區(qū))、平湖師范學院附屬小學。